教学质量监控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服务 · 规章制度 · 教学质量监控 · 正文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评估方案(试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0-30点击: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普通高等学校三级专业认证工作要求,规范专业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国家教育法规、教育部有关“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相关规定,本着先行、先试、先改,工作关口前移的宗旨,学校计划对目前国家还未正式开展专业认证的专业进行校级专业评估试点。为了做好该项工作,特制定本专业评估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为指导,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宗旨,体现专业特点,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全面保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评估范围

本方案的评估标准(附件1),是对相关专业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适用于国家相关标准未正式出台之前本校管理学类、经济学类、艺术学类、文学类、法学类和理学类等6个专业大类所涵盖的所有专业。

三、工作机构

(一)学校组织机构

学校专业评估工作在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西安工程大学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方案》(西工程大教字〔2017〕12号))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学院组织机构

相关学院成立专业评估工作小组,负责做好具体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队伍建设工作;落实本学院专业评估启动与推进过程中的组织工作;完成《自评报告》撰写、支撑材料收集与整理等工作。

四、工作安排

按照“谁率先推进工作,谁优先得到投入”的原则,学校对通过校内自评的专业给予一定的建设启动经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均给予重点支持,优先保证其各项建设需求。

(一)学习动员阶段

组织相关专业认真学习领会专业评估标准(附件1),理解专业评估的本质内涵和总体要求,遴选专业试点开展专业评估工作。

(二)自评自建阶段

学院制定本单位专业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含专业现状分析、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具体进度安排与责任落实、所需支持的项目、以及保障措施等。

相关专业在认真学习研究专业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对本专业办学的核心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深刻分析,确保专业达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撰写《自评报告》。

(三)模拟认证阶段

学校组建模拟评估专家组,进行校内专家评估工作培训并聘请若干校外专家,全面开展校内模拟评估。专家组在审阅专业提交的自评报告、支撑材料和现场考查的基础上,形成评估结论和整改意见,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专业。相关专业根据专家组反馈的认证结论和意见,制定该阶段整改方案并进行整改。

五、相关要求

(一)强化学院专业质量建设主体责任,确定专业评估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建专业评估团队。组织所有任课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培养一批熟知评估工作规程、精通评估标准并能积极投入评估工作的骨干成员。

(二)学院依据专业评估标准,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建设,健全院内工作机制,促进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提高。

(三)系(教研室)负责人是专业评估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要认真履行负责人职责,把握评估标准,切实做好专业建设、自评报告、材料、考查准备等各项工作。


附件: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评估标准


                                    西安工程大学

                                    2020年4月26日



附件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评估标准

1.培养目标

1.1[目标定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体现前瞻性、创新性和引领性。

1.2[目标内涵]培养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反映毕业生发展预期,可衡量、可达成。

1.3[目标评价]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有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参与。

2.毕业要求

专业应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估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内容:

2.1[思想品德]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科学精神、人文修养、文化品位、职业素养和进取精神;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学科知识]具备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跨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前沿动态,掌握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相关政策法规和惯例。

2.3[应用能力]具有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专业或相关领域复杂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方案,并对对策和方案的政策依据、社会环境和可能的社会影响进行分析。

2.4[创新能力]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能够运用本专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组织开展调查与研究,能发现、辨析、总结、评价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现象和问题,形成个人判断、见解或对策,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2.5[信息能力]能够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和工具,获取分析相关信息;能够熟练使用各软件和网上办公系统;能够使用相关模型进行分析和判断;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

2.6[沟通表达]具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能够使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文字,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能够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具有一定的宣传和传播能力。

2.7[团队合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能够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协作完成复杂任务。

2.8[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了解国际动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国智慧。

2.9[学习发展]具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课程与教学

3.1[课程设置]按照素质和能力导向理念设计课程,课程设置满足专业类国标要求,并体现先进性和引领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深度融合,实践教学学分比例不低于专业类国标的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高级职称教师主讲,必修课设置助教。

3.2[课程实施]教学大纲能够有效落实毕业要求。教学内容融入最新进展,体现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体现中国特色;开设新兴交叉课程,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和案例;加强课程信息化建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进小班化授课和互动式教学。

3.3[实践教学]建有校内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高质量实践教学条件。建有数量充足、管理规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需要;能够定期对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3.4[培养模式]建有完善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和海外高校开展广泛合作,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效果显著。

3.5[课程评价]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评价与改进过程能够吸纳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代表参与;课程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先进,能够全面考核教学目标达成度。

4.师资队伍

4.1[师德师风]建有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强,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担当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4.2[数量结构]专业教师数量充足,在满足专业类国标基础上,能够满足小班授课和学生个性化指导需要。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均衡,国际化程度高,带头人学术造诣高;教授全部为本科生上课;聘请社科领域高水平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供高层次课程和讲座。

4.3[能力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掌握教育规律,具备坚实的专业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具有较强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学习指导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满足高水平教学和学生发展指导需要。

4.4[教学投入]有激励教师投入本科教学的制度和措施,教师在教学和学生指导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大;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承担高水平教学研究项目,专业教师至少主持校级及以上教研项目一项,取得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专业教师至少主持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一项。

 4.5[基层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能够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教研活动,效果显著。

4.6[评价机制]严格落实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能够每年开展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综合评价。

4.7[教师发展]完善院级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引导和组织教师定期参与教学发展培训、行业企业兼职或挂职锻炼,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指导能力不断提升。

5.支持条件

5.1[教学经费]有制度和措施保证专业建设和教学运行经费足额投入。学生实验、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费以及教学研究、教学建设经费充足,满足一流专业建设和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5.2[教学设施]实验室和教学设施数量充足;教学和管理信息化程度高;图书和数字化文献资源丰富;学科研究平台面向本科生开放;师生可以方便、高效利用;有良好的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

5.3[教学资源]专业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信息化程度高,有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认定机制,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和学生信息化素质培养需要。

6.持续改进

6.I[质量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科学清晰,能够有效保障毕业要求达成。

6.2[内部保障]有完善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能够开展常态化质量监测和专业自评,反馈改进及时有效,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质量文化。

6.3[外部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能够定期开展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查,积极参加国家或国际组织开展的专业认证。

6.4[持续改进]定期对校内外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学科发展需要,持续改进培养质量。修订过程中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代表参与。

7.学生发展

7.1[生源质量]建立健全招生机制,加大海内外招生宣传和招生拓展力度,能够吸引优质生源。

7.2[指导服务]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能够适时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指导、学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指导等;学生满意度高,发展效果好。

7.3[监测帮扶]有学生学业监测和预警制度,定期监测学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学生发展状况和学生发展的满意度,建立学业帮扶机制,能够对生活和学业困难学生提供及时有效帮助。

7.4[发展成效]在校生学习体验好,学习效果显著,个人成长满意度高;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毕业要求,就业质量好,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8.特色项目

专业可以自行选择有特色的补充项目进行说明。主要是指经过系统设计和长期实践,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具有特色优势和示范性的做法和经验。